摘要:璞泰来(603659、业绩增长):业绩超预期,三大主营高增长
中国电信(601728、业绩增长):“云改数转”持续推进,5G助力电信扬帆
伯特利(603596、超预期、业绩增长):业绩超预期!
中国中免(601888、龙头、业绩增长):正反馈持续夯实竞争力,确定性成长性兼备
瑞鹄模具(002997、龙头、业绩增长):汽车模具龙头发力轻量化,迎来第二成长曲线
1、璞泰来:业绩超预期,三大主营高增长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14.14亿元,同比增长81.31%;净利润22.73亿元,同比增长84.68%;扣非后净利润21.82亿元,同比增长88.68%;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18.10亿元,同比下降86.93%;基本每股收益1.64元。其中,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收45.19亿元,同比增长90.50%;净利润8.77亿元,同比增长92.40%;扣非后净利润8.49亿元,同比增长92.75%;基本每股收益0.63元。公司第三季度业绩略超预期,主要系三大主营业务受益于下游高增长。目前,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负极材料及石墨化加工、涂覆隔膜、锂电设备、PVDF及粘结剂、铝塑包装膜、纳米氧化铝及勃姆石等。
公司负极材料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显著,业绩持续高增长。负极材料是公司最主要收入来源,2014年营收为2.03亿元,2021年大幅增至51.29亿元,2021年在公司营收中占比57.02%,2014-2021年期间复合增长率为49.78%;2022年上半年出货55003吨,同比增长21.56%;对应营收32.04亿元,同比增长30.59%,营收占比46.47%,显示产品均价有所提升。公司负极材料在全球中高端数码和动力电池领域具备一定行业地位,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显著,目前掌控有全球最大规模的负极材料石墨化窑炉和国内领先的高温加热技术。2022年下半年,公司内蒙紫宸兴丰二期石墨化产能将持续提升,以及后续四川紫宸一期10万吨一体化项目逐步投产,公司负极材料关键工序自给率将进一步提升,将助于提升其附加值。
公司涂覆隔膜业绩持续高增长。公司率先实现了隔膜基膜、涂覆加工、涂覆材料、粘结剂和锂电设备一体化协同发展,如采用国产化的耐高温粘结剂、小粒径陶瓷等,能实现最小厚度为0.5微米的隔膜基膜的多层涂覆;随着基膜、涂覆材料、涂覆加工和涂覆设备业务协同深入,公司多层复合涂覆新产品占比持续提升,关键涂覆材料和粘结剂国产化替代顺利推进。2014年,公司涂覆隔膜营收仅1974万元,2021年增至21.95亿元,营收占比由2014年的3.92%大幅提升至2021年的24.40%,2014-2021年期间复合增长率高达80.21%;2022年上半年公司涂覆隔膜销售17.29亿㎡,营收15.79亿元,同比增长76.47%,营收占比22.90%。
公司锂电设备持续高增长。公司是国内最早实现涂布设备国产化的企业之一,该细分业务以江苏嘉拓为平台,产品主要集中于中后段核心设备,包括注液机、叠片机、卷绕机、气密性检测设备以及化成设备等。2014-2019年,公司锂电设备业绩总体持续增长,2019年同比回落32.7%至4.64亿元,2021年则增至13.6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94.6%;2022年上半年为10.46亿元,同比增长93.11%,主要系动力电池等持续扩产。截止2022年6月底,公司涂布机(不含内部订单)尚未履约的在手订单超过28.41亿元,新产品如注液机、叠片机等在手订单超过6.56亿元。
公司主营业务业绩增长受益于四方面逻辑。公司业绩持续增长主要逻辑包括如下四方面:一是行业高增长。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350.72万辆,同比增长165.17%,占比13.36%,月度销售占比总体持续提升。2022年1-9月为455.8万辆,同比增长112.69%,占比23.42%。二是长期注重研发投入形成的技术与产品优势。近年来,公司研发投入在公司营收中占比持续大幅提升,由2019年的4.42%提升至2021年6.03%,其中2021年研发支出5.43亿元。通过持续研发投入,使公司细分产品在下游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三是产业链协同优势。公司负极材料和涂覆隔膜上下游协同优势显著,锂电设备与涂覆隔膜形成互补。四是客户资源优质。通过持续投放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公司与宁德时代、LG新能源、ATL、三星SDI、中创新航、比亚迪等国内外主流电池制造商和车企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建立了客户粘性。展望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将持续高增长,对应电池和材料需求同比高增长,且我国锂电池及材料在全球中占比总体持续提升,公司各主营业务业绩增长逻辑未变,预计2022年全年及明年仍将保持高增长态势。
公司盈利能力略升,预计总体基本持平。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毛利率36.38%,同比略增0.46个百分点,主要系产品结构变化,高附加值产品营收占比提升。2021年公司分产品毛利率显示:负极材料为29.49%,涂覆隔膜为39.85%,锂电设备为26.53%。伴随公司持续高研发投入,以及产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预计全年公司盈利能力总体基本持平。
2、中国电信:“云改数转”持续推进,5G助力电信扬帆
“云改数转”推动营收持续增长:中国电信是领先的大型全业务综合智能信息服务运营商,深入实施”云改数转“战略,以客户为中心,加快推进云网融合。2022年上半年,中国电信营业收入达到2,402亿元,同比增长10.4%,保持双位数增速;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3亿元,同比增长3.1%。
BC两端业务稳中向好:移动及家庭端仍为电信重要的营收来源。(1)移动通信服务营收达990亿元,同比增长6.0%;移动用户份额稳步提升,达到3.84亿户。移动用户ARPU达到46.0元,继续保持增长;(2)固话及智慧家庭服务收入达到599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宽带接入收入达到408亿元,同比增长7.1%,宽带综合ARPU达47.2元。
天翼云收入翻倍,产业数字化成主要增长驱动:电信加快推进政企信息化。2022年上半年,电信产业数字化收入达到589亿元,同比增长19.0%。云服务持续拓展市场:(1)天翼云业务收入达281亿元,同比增长100.8%;(2)IDC发展持续向好,收入达到179亿元,同比增长11.1%;公司业绩取得较快发展。
持续降本增效,共享发展红利:(1)高度重视股东回报。2022年中期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为2022年上半年本公司股东应占利润的60%,即每股人民币0.12元;(2)努力增强盈利和现金流创造能力,有效管控资本开支。2015-2021年,电信资本开支整体呈下降趋势,从1090.94亿元人民币降至867亿元人民币。2021年,资本开支增长率仅为2%。
3、伯特利:业绩超预期!
公司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增公告,2022年前三季度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4.67~5.00亿元,同比+27%~36%。其中,Q3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87~2.19亿元,同比+46%~72%,环比+31%~54%。2022年前三季度预计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89~4.16亿元,同比+23%~31%。其中Q3预计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74~2.02亿元,同比+76%~104%,环比+70%~96%。业绩超出我们预期。
下游客户产量同/环比大幅增长,万达转向并表增厚业绩:2022年Q3全国乘用车实现产量653万辆,环比+38%,同比+37%,公司核心客户奇瑞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分别实现产量39.3/31.8/37.8万辆,环比分别为+71.8%/+20.7%/+30.7%,同比分别为+92.9%/+19.4%/+29.3%。万达转向系统于2022年6月份实现并表,2022年Q3实现完全营收并表,下游客户批量高增长+万达转向系统并表共同推动公司营收实现同比增长。
产品结构优化推动毛利率提升,线控制动产能持续扩张:公司EPB/ESC/WCBS/轻量化等产品实现增量,电子电控产品收入占比提升,推动产品结构优化,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毛利率。公司在线控制动产品原有产线扩张规划基础上,出资5850万元与吉利汽车成立合资公司(持股比例65%),共同布局汽车智能底盘线控制动产品的制造和销售以及技术的升级创新,推动产能继续扩张,2023年产能有望超过210万套。
4、中国中免:正反馈持续夯实竞争力,确定性成长性兼备
公司凭借全牌照先发优势持续布局机场+离岛+市内免税业务,卡位流量入口,通过高效的转化将庞大的客流量转化成销售收入形成规模效应。2020年离岛免税政策放开,叠加疫情催化消费加速回流,公司快速增长,2021年实现营收676.76亿元(2019~2021CAGR为18.78%),在全国免税市场销售额占比86%,在全球免税市场销售额占比为27.5%,位居全球第一。
公司凭借规模效应,进一步提升供应链优势:(1)提升与品牌商的议价能力,同时吸引更多品牌入驻,进而增加SKU数量、品类;(2)完善仓储物流建设,提高运营效率;(3)优化会员服务,提升消费黏性。规模效应和供应链效率提升助力公司降本增效,进而提升盈利能力,利润不断增加。利润水平的提升进一步促进拓展门店、收并购提升规模效应,夯实供应链优势。【规模-供应链-利润-规模】正反馈下,不断巩固核心竞争力。
9月底疫情好转,线下门店恢复营业,海南省发放免税/旅游消费券等、公司推出满减满赠、限时闪购、独家套组等活动刺激免税消费,10月1日至7日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日均销售额超1.5亿元,(2020~2021分别为1.4亿元、2.3亿元),免税消费逐步回暖。海口国际免税城2022.10.28开业,主要承接新海港庞大客流,三亚国际免税城一期二号地预计2023年营业,解决品牌引进与旅客接待瓶颈问题,两大项目落地后,公司离岛免税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5、瑞鹄模具:汽车模具龙头发力轻量化,迎来第二成长曲线
公司专注于汽车冲压模具(覆盖件模具、轻量化板材模具等)与检具、焊装自动化生产线产品与智能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机器人系统集成等)领域,客户覆盖BBA、大众、本田、福特、通用等知名汽车厂商以及国内长城、吉利、奇瑞、广汽、红旗等自主品牌。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积极布局,围绕汽车白车身制造领域完成了轻量化车身成形装备、轻量化车身冲焊成套装备、智能制造及机器人系统集成三大业务布局,客户拓展至北美知名新能源、蔚来、理想、小鹏、广汽埃安等新能源品牌。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45亿元,同比+9.99%;归母净利润1.15亿元,同比+11.48%。
新能源带来制造装备领域新需求,模具等传统业务迎来新机遇,在手订单稳步增长。据日商环球统计,2021年,中国汽车模具市场价值约为56.7亿美元,预计在2028年达到66.9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2.41%,市场空间稳定,行业集中度低,国产替代及产品高端化带来新的发展空间。截至2022年6月末,公司(装备类)在手订单29.52亿元(其中模具类超60%;22H1新承接的订单中,新能源车型订单占比超过50%),较上年末增长20.24%,市场订单承接大幅增加,充足的在手订单助力公司传统业务进入高速增长期。
新能源轻量化发力,迎来第二成长曲线。轻量化催化出铝合金压铸及一体化压铸赛道,汽车轻量化的标志之一是轻量化材料大量应用于汽车车身,这直接带动轻量化车身模具的发展。公司把握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趋势,于2022年切入汽车轻量化零部件领域,围绕汽车一体化压铸车身结构件、轻量化底盘件、动总及三电结构件等精密铝合金压铸件产品布局,其中动力总成单车价值量约1000元,车身一体化结构件单车价值量约2000元,积极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2022年初公司启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车身及关键零部件精密成形装备智能制造工厂建设项目(一期)”建设,22M6末“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零部件项目”已完成产品样件开发及试制试装,据公司公告,动力系统壳体产品预计在2022年4季度部分投产,车身结构件产品涉及多款车型,预计在2023年分批投产。随着新产品放量,将实现业绩提升,公司引来第二成长曲线。
风险提示:本内容仅供投资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切勿作为实盘交易的依据。若了解证券技术可以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