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孚医疗(301087、业绩增长):产品渠道双重发力,带动业绩持续发展
深南电路(002916、业绩改善、业绩增长):毛利率全面改善,净利润实现良好增速
莱茵生物(002166、业绩增长):限制性股权激励发布彰显后续信心
重药控股(000950、龙头、业绩增长):从西部走向全国的流通行业新龙头
卫星化学(002648、龙头、业绩增长):轻烃一体化龙头,发力低碳化学新材料
1、可孚医疗:产品渠道双重发力,带动业绩持续发展
综合性家用医疗器械先行者,产品矩阵日益丰富。公司以“可孚”产品为核心,并引入其他品牌作为补充,其中2018-2020年公司自有品牌销售额占比分别为67%、71%、81%,占比逐年增长。公司2021年10月于深交所上市共募集资金净额35.3亿元,主要用于长沙智慧健康监测与医疗护理产品生产基地、湘阴智能医疗产业园、研发中心及仓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8亿元,同比下降4.2%,较2019年同期增长56%;归母净利润4.3亿元,同比增长1.2%,较2019年同期增长247%。2022年H1公司收入13.0亿元(+18%),归母净利润1.3亿元(-40%)。
健耳听力中心满足听力一体化解决方案,单店模型可复制性强。目前我国约2亿人患听力障碍,约7000万人患致残性听力障碍,但助听器佩戴率不足5%,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助听器验配行业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门店连锁化程度低,行业格局分散。公司致力于拓展健耳听力中心,满足听力一体化解决方案,2018-2021年,健耳门店收入分别为671.14万元、1604万元、2524万元和6914万元。截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开设验配中心累计409家,2022年上半年净开设超50家。
打造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网络,加速公司市场扩张。公司目前已构建了大型电商平台、大型连锁药房、自营门店等相融合的立体式营销渠道。线上渠道方面,公司已完成主要包括天猫、京东、拼多多、唯品会、苏宁易购在内的国内主要第三方电商平台布局;线下方面,截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已经拥有11家仓储大卖场、409家“健耳听力”助听器验配中心和14家“好护士”医疗器械零售门店,并与70多家连锁药店百强企业建立了业务合作,为全国20多万家药店提供商品和服务。公司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形成多样性、多内容、多维度和多触达点的新型经营形态。
2、深南电路:毛利率全面改善,净利润实现良好增速
业务平稳增长,IC载板扩产年底落地。分业务来看,2022年上半年,公司PCB业务实现收入44.32亿,同比+19.56%。上半年国内通信市场需求保持平缓,海外通信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数据中心业务已转为以Whitley平台服务器用PCB产品为主,价值量提升,而新一代EagleStream平台服务器所用PCB样品研发,现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汽车PCB方面,继续推进新客户引入并取得成效,其中去年Q4投产的南通三期工厂已顺利通过部分客户的认证审核,产能爬坡有序推进。封装基板收入13.66亿,同比+24.78%,扩产的无锡二厂预计Q4量产。电子装联业务收入7.07亿,同比+4.9%。
上游成本压力减缓,毛利率全面回升。2022Q2毛利率实现26.21%,同比+1.75pct,连续两个季度同比显著回升。其中,2022H1PCB业务毛利率27.34%、同比+1.45pct,封装基板毛利率30.27%、同比+2.34pct,电子装联业务毛利率17.64%、同比+5.53pct。
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78%(同比-0.06pct)、4.85%(同比+0.76pct)、0.07%(同比-0.85pct),研发费用4.01亿元,同比+15%,研发费用率5.75%、同比-0.18pct。
3、莱茵生物:限制性股权激励发布彰显后续信心
公司发布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拟向激励对象授予1200万股限制性股票(约占股本1.64%),授予价格5.66元/股。其中首次授予1150万股,占股本1.57%,预留50万股限制性股票。首次授予的包括常务副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等核心管理层及高管和核心骨干共74人,充分激励员工积极性,彰显公司后续发展信心。公司首次授予的业绩考核目标为以2021年为基数,2022-24年收入增速不低于30%/60%/90%,即2022-2024年收入不低于13.69/16.84/20.01亿元,增速分别不低于30%/23.08%/18.75%,收入3年CAGR为24%。本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预计在2022年-2025年实现的股份支付费用摊销总计为4666万元,2022-25年分别为758/2566/992/350万元。
本次激励计划覆盖核心高管和团队骨干,能够充分调动团队积极性,彰显后续发展信心,我们不改此前观点,继续重点推荐!公司22年H1业绩高增,Q2业绩超预期。受益于下游需求高增+芬美意订单释放+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公司植提业务中的天然甜味剂增速亮眼。同时,甜叶菊售价上涨+技改后产品收率增加+应用解决方案比重提升,使得公司毛利率显著优化;费用端采取精细化管理,持续降本增效,带来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率的下滑,公司净利率稳步提升。
短期来看,海外工业大麻量产催化落地;中期来看,由于公司与芬美意合同订单加速释放,天然甜味剂业务22-23年业绩高增确定性较强;海外工业大麻6月底正式量产,22年有望实现盈亏平衡,23年收入有望高增;长期来看,甜叶菊产能24年投产释放,达产后产能将为现有产能3倍,持续贡献业绩;美国大麻合法化的推进也将带来更多想象空间。维持此前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4实现收入17.29/26.15/39.31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64%、51%、50%。预计22-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2/3.77/5.7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12%、50%、52%。预计22-24年EPS分别为0.34/0.52/0.79元,对应PE分别为33/22/14倍。
4、重药控股:从西部走向全国的流通行业新龙头
依托“区位+药检+成本”三大优势,抓住进口总代新机遇,加快仓储物流建设。1)2018年重庆成为全国第4个开放的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2021年重庆开放化学药品首次进口口岸,潜在进口药械代理市场潜力巨大。2)“中欧班列+医药保税仓”吸引外企深度合作,公司的和平物流中心于2018年投运,阿斯利康与辉瑞在库房内日均货量分别为10万件、6万件。3)公司的物流布局完善,已具备辐射全国的配送服务能力,2022年5月,土主(二期)竣工投产,预计年处理量可增至300亿元,大幅提升公司整体物流处理能力。
立足重庆,夯实西部,挺进中原,走向全国。区域龙头地位稳固,“内生增长+外延并购”推进全国销售网络稳步扩张。目前公司在重庆、青海、甘肃、西藏等地区的市占率位列第一。在重庆市实现三级甲等80%覆盖,二级医院60%覆盖。截至2021年末,公司拥有全级次控股子公司200余家,批发业务辐射范围达27个省(市),十四五规划提出“三百城”的战略目标:除了完成空白省会布局以外,在全国300余个地级市完成新设或并购企业的目标。
战略优化产品结构,高毛利的医疗器械类业绩增速超预期。2021年医疗器械收入为75.6亿(+51.9%),2018-2021年医疗器械收入CAGR高达89.4%。2021年医疗器械毛利为13.3亿(+94.7%),毛利占比提升至23.3%,2018-2021年医疗器械毛利CAGR高达110.9%。2021年通过并购2家子公司、新设4家公司,加强全国范围内医疗器械流通市场的业务拓展。公司力争2025年实现医疗器械收入200亿,2020-2025年复合增速为32.1%。
5、卫星化学:轻烃一体化龙头,发力低碳化学新材料
C2:项目全面投产,助力公司高速发展
2021年5月,公司乙烷裂解制乙烯一期项目顺利投产,今年上半年,二期项目顺利实现中交,目前各主要生产装置投料试生产后已成功产出合格产品,生产运行稳定。公司C2项目具有先发优势,享受低成本且核心竞争力难以被复制,有望长期为公司带来超额收益。
C3:周期底部静待利润修复,抗风险能力强
PDH成本端丙烷跟随油气走高,长期基本面仍偏宽松,价格有望回落;需求端进入金九银十旺季,下游终端订单大概率有所好转带动丙烯等产品价格上行,利润存在修复预期。长期来看,在能源转型背景下轻烃化工优势显著,供需格局长期向好。公司打造“丙烷-丙烯-丙烯酸及酯-高分子聚合物”全产业链,具有较强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
C3方面,公司可以根据产品需求和价格切换丙烯酸与丙烯酸酯之间的产能。C2方面,公司现有两套聚乙烯生产装置,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切换不同的产品牌号。环氧乙烷下游目前配套乙二醇和聚醚大单体,后续乙醇胺与电池级碳酸酯投产,组成环氧乙烷下游的产品矩阵,可根据整体的盈利情况进行产品间的生产调整,实现效益最大化。
依托C2、C3产业链优势布局下游产业,打造以低碳原料为核心的化学新材料科技型企业。公司投资新建绿色化学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年产20万吨乙醇胺、80万吨聚苯乙烯、10万吨α-烯烃与配套POE、75万吨碳酸酯系列生产装置及相关配套工程。公司具有低原料成本及高研发能力优势,随着新材料产能投放有望打开新的成长空间。